银行舆情应该如何处理?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网民数为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7.53亿,手机上网网民占比由2016年的95.1上升到了97.5。 移动网络促进“万物互联”,使得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增大了舆情事件处理的难度和压力。数字经济时代的媒体发展对加速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出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媒体的“放大镜”作用下,也给银行的声誉风险及行业形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 舆情为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公众对某一事物或特定人物的最初印象,这一印象将直接影响评价的指标。负面舆情对新入驻某一地区的银行往往会产生“首因效应”。由于网络媒体的主体逐渐转向个体化,在涉及商业银行风险事件的报道中,银行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加大了风险的不可控性。对于新入驻的银行,一旦遭遇舆论危机,不仅会影响该行的声誉、业绩,对当地的金融多样性也造成了影响。
2.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指一个系统中局部的偶发事件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银行业负面舆情往往具有偶然性、突发性,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失误、消费者投诉事件处理的时间与质效以及其他外部相关性事件都可能引起巨大的负面舆情,进而影响银行整体的信用与信誉。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关联性。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风险分为八种,声誉风险可能由其他风险引发,最终亦可能归结于其他风险。因此当声誉风险没有及时得到化解,突破地域限制,转为公众热点,事态将很难把控。
3.盲从效应。盲从效应也称为从众效应,指个人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向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这一过程中,个体理性开始丧失。一旦社会公众由于不实的负面舆情产生盲从效应,小则影响一个行的信用和信誉,大则将造成一个地区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在负面舆情的处置过程中,群众的盲从效应不容忽视。无论是横向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影响力,还是纵向银行多起负面舆情的叠加,都会使得公众形成了银行“霸道”“无礼”等刻板印象,银行的危机应对也就得不到认可,更加剧了舆情防控的严峻形势。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 京派传媒是一家专注于网络公关,危机公关的公司,公司有十多年的网络公关经验,在网络公关和危机公关处理有一套独家先进全新一站式解决方案。